您好,欢迎您进入全国教师教育科研网!
网站公告:

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工作推进会发言摘登

将劳动教育与德育常规相结合

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

  自2015年10月被确定为首批“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”以来,金牛区教育局高度重视,积极实施劳动教育探索,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。

  一是抓模式创新,劳动教育全面铺开。2015年9月,区教育局研究制订实施方案,将劳动教育与德育常规相结合,坚持“更小一点、更活一点、更近一点、更实一点”的原则。

  成立“金牛区学生劳动教育中心”,有专兼职人员5名,每年配套专项经费80余万元。建立“金牛区学生劳动教育联盟”。成员为区内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学校、高校智力团队和企事业单位。通过资源整合、协同运作,孵化一批劳动教育核心学校。评选金牛区劳动教育基点学校(示范学校)。

  二是抓课程建设,劳动教育夯基垒土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,并辅以烹饪、手工、园艺、非遗等特色课程,每周不少于2个课时,普通高中每周2个课时通用技术课。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劳动教育品牌课程、沙龙讲座、实践基地、优质师资,构建新型劳动教育资源协作分享平台。

  三是抓三个结合,劳动教育统筹推进。与校内活动相结合。将本校现有种植园、饲养场、观测场等作为劳动实践阵地,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、劳动实践、校园保洁等活动。与校外实践相结合。区教育局出台《成都市金牛区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》,联合区内大专院校、知名企业如徽记食品、华侨城等单位合作建立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。与创新孵化相结合。依托全国首个市民双创学院——成都市金牛区市民创新创业学院,倾力打造直接服务学生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。

  四是抓评估体系,劳动教育持续发展。发放“劳动护照”,由区教育局提供统一模板,各学校完善评价制度、评价形式后自行印制。开展点赞、积章、争星活动,实现从小学到高中的“劳动护照一卡通”。区教育局对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。区教育局每学年按15‰的比例评选“阳光少年”,举行区级劳动勋章的授予仪式。

  强化学校劳动基地标准化建设

  湖南省安仁县教育局

  2015年10月,安仁县被教育部确定为“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”。一年来,全县立足实际、注重实效,将劳动教育工作要求落小、落细、落实。

  安仁县出台了工作方案,确立了“1359”工作策略。举行了全县劳动教育实验工作动员大会和启动仪式,明确了“一把手工程”责任主体。召开了劳动实验基地建设推进会,强化了劳动基地标准化建设。组织了基地建设专项督查、推进工作半年督查和劳动课程落实情况督查活动。建立了简报制度和集中研讨制度。发动了学生暑假劳动大体验活动,巩固、推进了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示范校创建工作,积极做精做优“猪(猪场)—沼(沼气池)—菜(菜园)—店(校园小超市)”的“安仁模式”。建立并实施了学校劳动教育管理、教师劳动课教学、学生个人劳动教育三个层面的评价机制。

  一年的实践,有了如下收获:第一,认识有升华。劳动教育“在学校被弱化、在家庭被软化、在社会被淡化”现象明显转变。

  第二,课程有落实。“三至九年级‘社区服务与实践’‘劳动与技术教育’每周各一节,高中阶段学校每学年安排一周‘劳动技术教育’和一周‘社会实践’,‘社区服务’以校外时间安排”等要求落实比较到位。

  第三,基地在普及。在校内,“安仁模式”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;全县已有4所学校成功创建为省级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示范校,6所学校为市级示范校。在校外,依托“部门协同”机制及“参与建设、资源共享、联合挂牌”等方式,已落实挂牌劳动实践基地50个。

  第四,途径有突破。与学校卫生管理工作、全县各类创建工作有效结合。突出学段、年龄特点,将劳动实践融入家务劳动、自我服务劳动、社区服务以及工农业生产之中。

  当然,推进中也存在一些困难:认识不足、投入不足、师资整体水平不高、评估机制不够完善。因此,下一步安仁将着力开展以下工作。

  一是促进均衡发展。尊重差异,兼顾学段、城乡,加大推进力度。二是促进深入发展。继续加大宣传力度,扎实开展实践活动,全面培养广大学生“尊重劳动、热爱劳动”的观念态度。三是促进可持续发展。建立完善的基地体系和完整的课程体系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。

  多措并举拓展劳动教育资源

  福建省泉州市教育局

  “勤劳勇敢、爱拼敢赢”是自古以来泉州人的传统。2015年10月被确定为“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”以来,泉州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要求,积极开展实验工作。

 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,紧锣密鼓推进实验工作。接到实验工作任务后,立即成立领导小组,上报工作方案,层层召开动员部署会议。今年3月和4月两次召开现场观摩交流会,10月份将召开专题推进会,总结、交流、推进阶段工作。

  印发《泉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指南》,培育、确定首批22所特色学校。从市本级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240多万元,通过“以奖代补”推动特色学校和社会实践基地提升劳动教育项目。

  建立专题网页,与当地报刊合作出版“劳动教育”专刊,定期刊发学生劳动实践体验文章,举办全市劳动教育微课征集评选、劳动实践征文评选、“生活技能·厨艺大赛”、生活技能大赛等活动。

  二是重视实践体验,多措并举拓展劳动教育资源。推动全市12所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完善办学条件,加强劳动教育项目。近两年多来,全市基地共投入9000多万元进行硬件建设,共增设43个劳动教育项目。

  多形式拓展资源,充分利用校园及社会资源开展劳动实践。形式一:社会实践基地通过“购买服务”与周边农场(乡村、企业)合作。形式二:教育主管部门与当地企业(商场等)合作。形式三: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及周边资源。

  三是立足地方特色,开设上好劳动教育课程。梳理劳技课教学内容,结合泉州产业特色、传统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,正在设计一套全市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。首次开展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微课征集评选并将优秀微课上网,计划在2017年6月前初步建成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微课资源库。

  注重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,在“十三·五”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确立一批劳动教育专项课题。从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16万元,对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。

  立足藏区贴近生活做好劳动教育

 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

  海南州作为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,整体参加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工作。一年来,全州立足藏区实际,将劳动教育与民族教育结合,取得成效。

  一是重部署,不折不扣落实劳动教育实验要求。海南州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后,立即研制出台相关实施方案,要求各县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,深化劳动教育内容。各学校根据实验要求,进行专门部署,研制《学生劳动实践纪律》,坚持让学生负责教室、教学楼、宿舍和环境区的卫生清整,通过轮流值日、小组承包制、个人责任制等制度做到“一日三清”,组织学生参加春季植树造林活动,深化志愿服务行动,组织师生每月开展一至两次校园周边捡拾垃圾大型公益环保活动。

  二是抓重点,一县三校先行先试积累实验经验。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,地广人稀,不利于全面推进和督查劳动教育工作。海南州确定州政府所在地共和县作为劳动教育实验单位重点地区,给予专项经费支持,大胆探索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好做法,为推广经验打好基础。共和县教育局高度重视,认真研制实施计划,积极探索有效途径,同时将共和县中学、共和县民族中学和青海湖民族寄宿制学校3所学校设为重点实验学校。

  三是强特色,立足藏区贴近生活确保实验成效。藏族人民自古就有热爱劳动的传统,加上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是寄宿生。因此,劳动教育对他们来说,并没有成为额外负担,而是高兴地参与进来,享受劳动的乐趣。当然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也有少数学生娇生惯养、不善劳作,对此,针对做法是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思想教育。

  实施过程中,也发现一些问题:各校重视程度不一,开展力度不一。学生和家庭配合度还须提升。缺乏工作经费。

  下一阶段全州主要工作思路是: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家庭、教师和家长的联系,积极开展大家访。二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,适时组织中小学师生到州职业技术学校观摩学习交流。三是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为契机,将劳动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结合。

  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基地综合效益

  海南省屯昌县思源实验学校

  思源实验学校是屯昌县第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全寄宿学校。学校占地面积72亩,建有教学区、运动区、生活区、劳动实践区,学校现有学生劳动实践基地20余亩。

  学校实践基地工程为两期。第一期:2009年12月,县政府投资建猪舍,建设面积500平方米,年出栏300头猪,猪栏建有配套50立方米的沼气池。挖鱼塘平整四周塘岸,养殖面积10亩,能放养几万尾鱼苗,套养鸭鹅几百只。塘岸闲置地,用以种植香蕉、木瓜、葫芦瓜、蔬菜等,形成以沼气池水给养瓜果蔬菜的立体型的养殖生产基地。

  第二期:2011年5月,政府出面租5.8亩地,用于蔬菜种植,主要用以种植各种时节蔬菜,如黄瓜、茄子、大白菜、辣椒、豆角、芊菜、葱等,还种了菠萝蜜等果树。

  全校住宿生2000人,每天食堂泔水、剩菜剩饭作为养猪养鱼的主要饲料,猪的粪便进入沼气池进行发酵,沼气用于食堂炒菜能源,沼气液用于蔬菜基地肥料,构建了一个立体环保生态循环种养模式。

  劳动基地每年生产无化肥农药的纯天然、原生态的果菜约1.5万斤,长期供应学校食堂。

  学校还以食堂作为劳动实践教育场所,每天安排家庭贫困的学生三餐进餐时到餐厅擦桌搞卫生,给予免费进餐回报。安排初中每一个班级负责一周洗碗搞卫生工作,食堂对各班级劳动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。

  为了更有效发挥实践基地的功能,对基地种植作物进行合理规划。每周每班有一节固定的劳动课,从翻地、播种、浇水、施肥到收获,学生每次劳动都是在班主任教师的带领下进行。每月各班按要求在各自班级的劳动基地完成任务,由学校安排专人对各班级劳动过程及成果的多少、优劣进行考核。

  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既确保了师生劳动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,又实现了劳动实践基地育人功能,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综合效益日益凸显。

  依托实践基地区域推进劳动教育

 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

  诸暨市坚持“依托实践活动基地,区域推进劳动教育”的工作思路,精心谋划方案,大胆实践探索,取得了一些成绩,丰富了“学在诸暨”的品牌内涵。

  第一,明确任务,制订方案。诸暨召开专门会议,分析全市劳动教育现状,提出“加强领导,强化保障,明确任务,确保实效”的原则,制订了《关于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》。

  第二,强化建设,夯实基础。依托原有基础,内建外联,经过近一年的强化建设,市、镇、校三级基地建设提档升级,能较好地满足劳动教育的需要。

  市级内建基地建设,利用一所农林类职校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,现基地占地面积82860平方米,建筑面积26550平方米,各类基础性教学设施齐全,拥有2000平方米连栋大棚和苗木基地、帐篷露营等上万平方米的场地。

  市级外联基地建设,主要依托诸暨发达的现代特色农业项目,从200多个大小基地中,综合考虑、反复筛选,于今年6月命名了10个首批市级校外劳动实践基地。

  镇、校级基地建设,全市提出了一个镇至少建设一个劳动实践基地的要求,现镇级基地建成率达100%。

  第三,依托基地,区域推进。每年组织五年级、八年级的学生,以校为单位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,吃住在基地,时间一般为5天,达35个课时,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,实行走班制。

  市级外联基地主要采用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的方式,“走出去”就是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、劳动;“请进来”就是邀请基地的项目能手走进学校,传授技能。镇级基地承担了镇域内的学生劳动实践任务,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集中实践活动。

  第四,课程跟进,融入课改。全市学校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课程,与高中选修课程、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相结合。

  今后,诸暨将在前期全面实践的基础上,拟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》,着力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体系,各级各类劳动实践基地的规划、建设、评估、运转等工作体系,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,师资培训体系等。

  建立全方位劳动教育保障机制

  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

  晋中按照教育部、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,突出顶层设计,强化统筹安排,严格过程管理,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劳动教育。

  一是建立劳动教育保障机制。强化领导保障。晋中从市到县到校都成立了组织机构,制订了实施方案,定期召开专题会议。同时,强化经费保障,在教育部下拨专项经费9.5万元的基础上,市教育局下拨专项经费51万元,用于基地建设、教师培训和课程开发。

  强化课程保障。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,首先是用足用好通用技术、劳动技术等专业教师;其次是要求班主任、科任教师、少先队辅导员担任兼职教师;再其次是外聘当地的能工巧匠和非遗传承人,开展工艺类劳动教育。

  强化资源保障。在教育系统内部,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实践基地3个,市、县、乡三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51个。在教育系统外部,晋中与相关部门合作,建成现代科技、环境保护、质量教育等15个主题社会实践基地。

  二是构建劳动教育推进网络。第一,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。深入推进以“八大习惯”养成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、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素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德育序列化工作,组织了“爱学校的集体劳动”“爱爸妈的家庭劳动”“爱社会的公益劳动”“爱劳模的宣讲活动”等系列活动。第二,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。晋中出台了实施意见,制定了考核细则,明确了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主体责任。

  第三,用好社会教育大平台。榆次区依托丰润泽现代农业示范区,每年组织学生开展农业劳动教育。各县组织初、高中阶段学生定期到质量教育基地、环境教育基地参观学习,实践体验,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生活的乐趣。

  三是思考与建议。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师多为兼职教师,专业性不强,系统性不够,建议进一步加快劳动教育专业骨干教师的配备和培养培训工作。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创新实验模式,改进教学方法,丰富教学内容,建议进一步加强实验单位交流研讨,互相学习。

  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激励导向机制

 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教育局

  沙河口区经过广泛调研、深入思考,确定了“有机融入、课程引领、实践体验”的工作思路,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,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劳动体验、习得劳动本领、创造劳动价值、享受劳动成果。

  2015年12月,区教育局制订了《沙河口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》,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,努力建立课程完善、资源丰富、模式多样、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,有效落实劳动教育任务。成功申报省规划课题《区域中小学劳动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》,100%的学校参与,众筹智慧,科学实施劳动教育。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,引导各学校在《区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手册》的基础上制定涵盖劳动观念、劳动意识、劳动习惯、劳动技能、劳动情感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,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。

 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全区按照辽宁省教育厅“准确把握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关键环节”的要求,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、校外基地和家庭资源,全面实施劳动教育。

  一是落实课程,创设劳动教育平台。落实大连市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》,在三至九年级每周开设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。在文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,在理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、职业技能的训练,在团、队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。

  二是校内劳动,营造劳动教育氛围。各中小学对校园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,开辟专门区域让班级、学生认领。学生承担校园卫生保洁。

  三是校外实践,延展劳动教育空间。自1999年起,全区通过自建、共享等形式建设了爱国主义教育类、公民意识教育类等6大类、30余个学生校外实践基地,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学生免费用车,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入3.0时代。

  四是家务劳动,形成劳动教育合力。各学校按年龄开展亲子共同参与的“自理自立大比拼”“帮厨小能手竞赛”等活动。每年寒暑假,学校都会安排家务劳动任务,设立“22天家政服务岗”。

  抓好劳动教育专业师资的培训

 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初级中学

  两年来,学校以劳动教育实验为载体,抓好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、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升、学生劳动意识的固化、师生劳动技能的提高。

  一是统筹资源,夯实劳动教育基础。学校把政府划拨的一块紧挨校园面积为3300平方米的土地,平整为蔬菜培植、水稻种植、鱼苗养殖三个区域。联系区职校、三汊镇苗木基地、香稻基地为校外劳动实践辅助基地。争取专项资金,建成了劳技室、手工室和数字化探究实验室。

  劳动教育的实施,关键在教师。学校推行三类培训,一是培训家长中的种植能手、养殖大户,注重从经验中提炼理论,让他们会说;二是培训有劳动特长的教师,加强技能温习,让他们乐教;三是培训新分配的青年教师,让他们专业。

  争取家长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支持,组织家长观摩学生的劳动成果。

  二是固本强基,落实劳动教育常规。学校开设了种植、养殖和手工等劳动课程,每年邀请区职校学生来校展演技能、才艺,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到校外劳动基地参观。全校七、八、九年级各有5个班,每天安排3个班的同学到基地参加活动,不同的季节体验不同的劳动内容。此外,15个班,每个班负责一块责任田,每个学生认养一棵植物,让他们记植物生长日记,谈劳动心得体会。

  三是凝心聚力,拓展劳动教育效果。学校在扎实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,获得至少以下几方面的收获:

  第一,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、团结协作的意识。劳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,甚至出现了学校某些时段未安排劳动,也有班级和学生主动申请劳动任务的现象。

  第二,提升了学生劳动的技能。学生日常家务劳动也会做了,蔬菜和农作物品种以及种植时令也清楚了,本地常见鱼种及这些鱼的生活习性也明白了。

  第三,转变了教师、家长、学生和社会群体的教育观念。课本中很多难以讲授、理解、掌握的知识点,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了理解掌握。适量的劳动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,反而提高了教学效果。

  家校协作推进“新劳动教育”课程

 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

  2015年10月20日,学校被确定为“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”,作为全国小学中唯一一所实验单位,全体师生倍感振奋,光荣和压力并存。

  学校制订了《富春七小“新劳动教育”实验方案》,通过“生活教育”理论的指导,经过近一年的研究,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,提升了学生劳动素养,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。

  与以往的“劳动教育”相比,“新劳动教育”特色课程群的实施以模块式架构、社团化运作、项目制学习,为开展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载体。“新劳动教育”特色课程群涉及人文、科学、艺术、语言、道德五大领域,基于劳动情境和资源,开设各具特色的课程。

  在实验过程中,学校得到各部门支持,投入300多万元,建设“劳动教育”实践基地,建立了农具陈列馆、蔬菜种植区、小小农科院、花卉园、果树园、家禽养殖区和创意天地等区块。同时,建立了多个校外教育基地。

  作为“新劳动教育”的主要阵地,学校围绕“开心农场”充分挖掘资源,细微处入手,展开了一系列活动。“七小小农夫”活动,从研究土壤、播种、除草、施肥、收获、分享的过程中,不仅仅流了汗,更是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。

  此外,通过学生、家长和老师的调查和讨论,学校设计了一套整理方法和规则。第二步,将“生活整理”活动延伸到了家庭。第三步,在做好“生活整理”的同时,学校引导学生把“生活整理”的方法迁移到学习上。第四步,要求学生每天进行思维的整理,培养孩子自我学习、反思的能力。家校合作方面,提出和完善了“12岁前应做的30件事”,密切家校联系。

  为继续深入探讨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劳动教育的课程构架,由章振乐校长发起,来自北京、上海等地15所学校本着自愿合作共进的原则,共同组建了全国新劳动教育联盟学校。

  劳动着,是美丽的。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,学校将继续通过“新劳动教育”实践,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,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。

  《中国教育报》2016年10月12日第11版


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,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 务于全国各类学校。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(包括转贴文章)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,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 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,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。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致函chinajyky@163.com,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。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批准文号: 京ICP备170338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925号

技术支持